新时代,作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画种,作为镌刻着新中国建设发展时代印记的艺术形式,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工业版画,将会迸发更大的创新力量。
近日,在北京画院组织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专题研讨会”上,王明明、陈履生、尚辉等知名人物画家、美术史论家、批评家围绕当下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版编发部分专家观点,以期对业界有所启发。
近代山水画更是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出现了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等代表画家,他们将传统笔墨与西方绘画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兼收并蓄使表现题材也更加丰富,为近代中国画域外写生开创了先河。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队文化工作系主任李翔、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围绕创研班组织情况、主题性美术创作、教学及研究进行了经验总结和交流,各创研班两年来积累的新的经验和思考,对于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以下为部分发言内容。
在中国美术史专家汤哲明看来,陆俨少在艺术史上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个人达到的艺术高度,还在于他引领了南宗正脉在20世纪晚期的复兴,这为美术界重新树立起重视传统、关注绘画本身的风气,影响深远。
不论我们的作品是服务于国内大众,还是面向世界,艺术家必须具有民族文化的自觉精神,必须十分重视艺术品格的纯正,而归根到底必须要有全面的艺术修养。
70年来,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爱国这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出发,创作出大量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为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根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少看似有着千篇一律般平淡格调的文人画,其实别有怀抱,甚至看得人惊心动魄。一点一点放大画作,检索排比,推究细节,关于一些名画的疑团将水落石出。
翻开刚刚印成的《国美美文·湖山望境》,收录其中的吴先生的《望尽天涯路——记我的艺术生涯》映入眼帘,文字率真,语气诚切,一如十多年前探访吴先生时,他正向我促膝深谈,娓娓道来。
9月7日至10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港澳台·海外华人邀请作品展”在广州举行,近4万人次观看了展览。与上一届相比,本届这一展区的作品尤其是油画作品的艺术水准明显提升,不少作品都抒发了港澳台与海外华人艺术家的赤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