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办好全国美展,以艺术的形式塑造国家和民族形象,表现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和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绘就新时代的恢弘画卷和崭新篇章,为国家、民族、后代留下更多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的好作品。
《新辉煌》是饱蘸着新时代中国画家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的作品,它是对正义、和平美好愿望的深情呼唤和祈盼,愿更多如交响乐般充满着蓬勃生命的艺术创作能带给我们美好与光明。
董晓畔的作品保留了淳厚的传统文人情怀,但又清新自然、悟化得宜,并无迂腐之气,观之令人悦目赏心、爽智怡神,观之如空谷幽兰、绝世仙君,蕴古雅之趣、通现世之情,智慧圆融、合璧中西,甚为佳妙。
尚辉认为这就是20世纪的“新美术”——“新的美术样式的产生,并不是新的材料与技巧的新创造,而是一种新的艺术观念与新的审美思想的确立。”
“知行合一”对于艺术创造而言,呈现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知行整一,自然造化与主体心源的内在契合。它是中国画学在创作实践层面的观念根源,也是传统绘事理学双证的学术传统。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用艺术的形式塑造国家和民族形象,绘就新时代的恢宏画卷和崭新篇章,展览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后代留下了一批能够反映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同时发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为中国美术事业繁荣兴盛、中华文脉的传承发展蓄积了力量。
12月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个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石鲁个展,通过近400件石鲁作品以及相关的史料、文献和图片,深度展示了石鲁在美术领域的巨大成就,以及他曲折的人生历程。
近日于希腊雅典塞奥哈拉基斯古典艺术及音乐基金会美术馆揭幕的“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展,引发了国际范围的高度关注。此次展览经过整整五年时间洽谈与协商,借126件齐白石艺术作品,与希腊观众讨论中国人的形神观、意境观与宇宙观。
屏风,中国古代最为传统的家具陈设之一,承载着千年风雅。尽管这一形式如今几乎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早已内化为中国艺术基因的一部分,以令人目眩神迷的多重幻象与隐喻,浓缩关于虚实、内外、古今的多重对话,为观者提供了开拓绘画意义的崭新空间。
诚如网络媒体传播绘画知识这一功能,犹如一座座流动的美术馆,便于大众更多地了解艺术信息,开阔眼界,在推进艺术鉴赏各种举措上,网络传播的优势性,再明显不过。
美术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互相促进,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开拓国际视野,探索美术创作规律,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逐步推动中国美术朝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