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连,古人在绘画、雕塑中常将猪作为一种重要的吉祥形象加以表现,或肥硕温顺,或健壮威猛,其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畜牧业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百年来中国美术史的学术经验也告知世人:在放眼世界的同时,只有坚守本土立场,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子融化其中,才能拥有中国气派的美术史研究,才能出现美术史撰述的精品力作。
艺术的变革与传承其实就是个不断往复轮回的过程,激荡时代的变革也因平缓时代的继承而凝聚新一轮力量的爆发,新的启程就成为平缓之际一种理性的远望观测。
去年秋日开幕的“蒙克展——灵魂《呐喊》的共鸣”,在新年的元月依旧人气爆棚,代表作《呐喊》中这一声呐喊,喊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风格——表现主义。
1月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与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共同主办的“与改革开放同行——武警部队第三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在北京81美术馆开幕,汇聚近年来以武警创作队伍为主创作的281件佳作。
2018年12月25日,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为何香凝、丰子恺、吴作人和王琦四位美术家百年诞辰举办纪念座谈会,缅怀他们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阿根廷在展览机制方面,规范性和开放性在保证展览程序的公正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为有才能的策展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艺术批评的独立性则为艺术展览和创作提供了学术支持和保障。
数千年来的艺术长河里,作为二维平面艺术的中国画与作为三维空间艺术的古代建筑之间,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虚”与“实”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伴相生,美美与共。
回顾晚明“没骨山水”风格,追随中国历代绘画,发现晚明“没骨山水”有部分作品风格没能找出其来源。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分辨出晚明的“没骨山水”受到了日本绘画的影响。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这次展览因作品呈现背后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也被称为一次“研究型展览”,可以视为当下董其昌研究最新进展的转化和大众呈现。
展览 “百年宋文治——纪念宋文治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展览既是对于山水画画家宋文治创作生平的一次回顾,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种浓缩。
中国农民画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立足本土,将其纳入中国群众文化建设的范畴,纳入各级政府的文化视野,才能继续谱写中国农民艺术和乡土文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