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深刻理解和把握大时代观之“大”(高长武)

    深刻理解和把握大时代观之“大”,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树立大时代观并自觉在大时代观视野下推进工作、担当使命的必然要求。大时代观之“大”,从时间维度看,主要就在于思接千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连接昨天今天明天;从空间维度看,主要就在于视通万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胸怀天下;从历史主体维度看,主要就在于以文化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世事演进维度看,主要就在于以文弘道,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具体察规律。这四个维度分别从时间之长、空间之广、主体之众、察事之深的侧面共同诠释了大时代观之“大”,也对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24-02-23详情
  • 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贯穿性(王廷信)

    文化是支撑文明前行的动力,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依靠中国文化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持续内在支撑。中国传统文艺思想对于人的“和”的心境的培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对“和”的追求相适应。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从孕育到演化再到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文化机制。这种机制体现在向“和”的理想迈进中在不同时代以“言志”与“载道”为核心的辩证讨论中。进入近代,这种讨论与古今、中西之争相伴随。在新时代,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守正创新”思想突破了中西、古今之争,体现出当代中国人思考文艺问题时的文化自主性,也赋予中国传统文艺思想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贯穿性。

    2024-02-21详情
  •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根基(李明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本文从理论视野、现代文明、传统文化、审美精神、人民立场、专业批评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并联系新时代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构建的思想基础、历史责任、框架特质、美学内涵、人本主体、本体价值,以发挥文艺评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彰显文艺评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美学动力。

    2024-02-20详情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李屹)

    中国文联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的召开,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中国文联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要动员部署。

    2024-01-24详情
  • “空”(Leere)在中国美学(沃尔夫冈•顾彬)

    “无”与“有”之间的美学张力常被视为“空”,“空”的哲学意义和美学功能是什么?

    2024-01-23详情
  • 知本溯源与当代新声——“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分析”学术研讨会综述(苗昕伟)

    百余年间,中国文学理论的绵延发展正在于对中西理论的吸收内省、对时代语境的深刻体察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共同参与。其中,作为话语的文学理论尤为体现出“对象—实践”的二重意义。在社会分野日趋明显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理论更需以历史语境探厘为话语基础,以现实主体实践为话语旨归,进一步增强文化场域内文学理论的新生活力。2023年7月1日至2日,“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分析”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学科体系的发展建设”“理论概念的梳理辨析”“历史现场的重新书写”“古典文论的创新阐释”“当下现实的理论关切”等问题提供了诸多真知灼见,显示出我国文学理论体系的日渐完备和实践价值的不断提高。

    2024-01-15详情
  • 黄药眠审美话语的历史接受与影响分析(刘剑)

    “审美评价”说是黄药眠在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提出的命题。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进入当年“美学大讨论”的历史现场,既阐述黄药眠美学命题的重要性,也呈现他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等人美学话语的交往和碰撞,直面黄药眠审美话语在历史接受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问题,作出相应的评价和分析,并在发生论层面呈现黄药眠的价值论美学对当代审美文论话语产生的深远影响。

    2024-01-12详情
  • 作为异托邦的语言——福柯论话语体系与文学语言的辩证张力(吴娱玉)

    福柯认为我们身处于语言堆砌的世界,话语具有一种强大的构型能力,通过排列、运作、穿梭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有机系统。话语与权力密切相关,话语与权力编制成的巨大网络将我们笼罩其中。而现代文学语言,尤其是以萨德、鲁塞尔为代表的文学语言呈现出模棱两可、不可言说的异质性和僭越性,成为突破理性秩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窗口,但是低语依然无法脱离话语,“无话语的话语”终究是以话语的形式被表达出来的,不过是以异托邦的形式被保留,它不像乌托邦那样遥不可及,却又葆有了异质性的姿态。

    2024-01-11详情
  • 中国文论概念的古今之变及其融会策略(李健)

    中国文论有古代和现代两大系统,概念也存在着两个系统。由于这两个系统中作为理论筋骨的概念差异极大,很多概念几乎无法找到融通甚至对应的点。这给人们整体认识与评价中国文论带来很大困难,更为构建中国特色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也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古代文论的价值是彰显了理论的民族性和审美的独特性,局限是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现代文论的价值是紧跟现代世界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试图与世界接轨,局限是民族特色不鲜明,创新性不足。这说明,僵守古典和生吞活剥的拿来主义都不是正途。唯一的途径是让古今融会,通过概念的深入研究和中西互释实现通约,从而实现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目的。

    2024-01-10详情
  • 历史地看待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程正民)

    文论话语体系是文论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它具有共同性和独特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百年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变化,同百年文学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其变化的动力在于各种文论话语的对话和融合。新时期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探索和建构,进入了新的阶段,积累了新的经验,取得了新的进展。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面向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实践,实现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融,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仍然任重道远。

    2024-01-08详情
  •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美学变革(祝帅)

    当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已经渗透到各种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尽管传统的人工设计仍然没有也不可能被AIGC完全取代,但随着AIGC生成设计的普及和建立话语霸权,其审美范式将会从模仿现有的设计逐渐发展到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规律和法则,并逐渐影响到公众领域的审美变革。虽然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形成了全新的设计美学风格还为时过早,但不管从现象还是逻辑来推断,人工智能都正在形成一种特有的美学风格,对此我们要开展及时的解析,并基于设计美化生活的初心进行积极的应对。

    2023-12-25详情
  • 设计与理性:人工智能设计的美学反思(陶锋 梁正平)

    本文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设计发展的历程并试图对其进行定义与分析:人工智能设计主要指的是人工智能程序自动或者半自动地生成艺术设计类产品的过程。其次,本文从美学角度对人工智能设计进行如下反思:一是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的人机关系,是对抗还是重生,并指出了人工智能对设计主体性的挑战和改变;二是延续本雅明与阿多诺对机械复制时代的争论,认为人工智能设计是智能文化工业的体现,并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设计中自由与限制、确定性与偶然性的冲突;三是提出“设计理性”概念,并认为其是对工具理性的反思与超越。人工智能设计的美学反思需要我们对人机关系进行重新解读,机器是对人的辅助而非取代,我们应避免人工智能对创意领域的过度渗透,实现可控情况下人机的和谐共生。

    2023-12-21详情
  • 网络亚文化失范与新媒体文艺评论网络暴力(郑焕钊)

    新媒体文艺评论中的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既是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不良媒体和资本推波助澜的结果,也是网络亚文化发展的失范所致。总体上,溢出正常文艺评论的恶意抹黑、不同亚文化圈层因价值冲突而产生的群体攻讦、粉丝控评及其话语“踩踏”现象,以及模因传播的越界而带来的侵害等,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新媒体文艺评论网络暴力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对相关人员人身权利的侵害,破坏文艺评论的正常环境和评价体系,也将导致文艺公信力的丧失,影响文艺生态的健康发展。制约新媒体文艺评论网络暴力失范,需要回到网络亚文化与当代娱乐经济、工业的复杂结构中,探索作为亚文化实践的新媒体文艺评论的边界与尺度。

    2023-11-10详情
  • 数字时代网络文艺评论的自律与他律(张慧瑜)

    文艺领域的网络暴力严重损害文化产业的市场机制和理性以及公共的言论氛围,我们可以从网络平台的公共性、粉丝文化的自主性,以及法律、法规的监督功能三个角度治理这种现象,减少网络暴力。治理过程中,既要充分认识到网友参与文艺评论的积极功能,又要杜绝网络暴力对文化市场的干扰。这首先需要用自律的方式自我约束在网络公共空间的行为,形成一种公共讨论的伦理自律;其次需要网络平台加强管理和预防,在技术上降低网暴的风险;同时还需要以法律、法规划定基本的行为底线。就现代社会来说,文艺评论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讨论、社会讨论的自主空间,是展现多元与共识的公共领域,其自主性体现为评论者的自律性,是在理性的背景下对文艺作品的评论,而他律是用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规范和惩戒。我们希望通过把评论者的自律与强制性的他律结合起来,使文艺评论领域的网络暴力无处遁迹。

    2023-11-10详情
  • 以文艺批评话语反击网络暴力(赵丽瑾)

    文艺领域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表现为施暴者以道德评判取代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者进行个人攻击和侮辱,进而危害文艺批评。在更深层面上,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下文艺批评的困境和问题,即传统文艺批评面对新文艺现象时的“失语”;网络文艺批评因资本操控和理性的缺失而导致潜在的“暴力”危机。建构有效的文艺批评话语,是摆脱道德话语压制、反击网络暴力的重要路径。

    2023-11-09详情
  • 文艺评论的“事理”与“情理”(王德胜)

    文艺评论的“事理”,是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等的存在事实,“因事循理”的批评意识则是文艺评论进行价值判断的关键。同时,文艺评论隐含着主体情感意识的作用,“情理”内在地结构了文艺评论的判断立场。这也是文艺评论能够不拘于一般事实描述,必定从文艺的具体“事理”中见出更深一层意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面对互联网世界扑面而来的各种感性喧嚣、快意消费,文艺评论尤其需要不断完善评论者的批评理性,强化评论者的价值建构意识,从“事理导向情理”的评价原则和“情理见诸事理”的评价方法两个方面,现实地把握好文艺评论的具体尺度。

    2023-11-09详情
  • 寻求富有传统姻缘的美术史观(夏燕靖)

    以中国传统美术史学核心理论为建构主题,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融会贯通于整个美术史学的研究当中,对其内涵在学术上作出更加清晰的阐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强劲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是当今美术史学研究中涌现出的富有现实价值的观点。其具体研究措施主张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推进传统美学和古典文艺理论融通中西,向传统美术史学领域沟通,完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现代性转换。本文从“诗言志”、“中和观”及“观物取象”与化境说的主题切入,进一步阐释中国传统美术史观的文化特性,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2023-10-26详情
  • 当代艺术的形态转向与美学的方位(黄宗贤)

    艺术的形态从来都不是固化的,总是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新技术、新媒介的出现而修正着面向,甚至发生颠覆性的变革。特别是近来,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和新媒介技术的不断精进,对艺术的创作方式、表现形态和传播、接收方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看到,在技术对社会结构化地“进驻”中,艺术获得了更多创新感观形态的机遇,也有了寻求多元价值和拓展话语空间的可能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科技理性与科技手段“话语霸权”的境况中,当代艺术发生了多维转向,也使得艺术创作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本文力求从社会转型与艺术转向的关系出发,考察当代艺术转向的动因与机制,审视其在媒介与空间层面体现出来的特征,探究当代艺术形态的拓展及其表现,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当代艺术的景观化与美学的空心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并对当下何以重塑中国当代艺术的美学品格提出思考。

    2023-10-24详情
  • 美术,还是艺术?——走出荆棘丛生的词语密林(李心峰)

    在艺术学取得显著发展、迈入新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在全国艺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导下编撰、审定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名词术语,对于规范艺术学科概念术语、加强艺术学话语建设非常必要而迫切。由于这项工作事关重大、复杂繁难、不宜速成,需要学界对该学科的基本概念、术语,尤其是一些核心、关键概念术语进行系统、深入的辨析、梳理,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果后,再进行艺术学理论名词的编撰、审定与出版工作,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规范使用相关名词术语的作用。本文对美术、艺术这样一对艺术学常用的核心、关键概念加以梳理、辨析,力图走出布满荆棘的词语密林,让它们在不同语境、语用下歧义纷呈的内涵外延变得澄明清晰。

    2023-10-20详情
  • 虚拟现实艺术的“参与性诗学”(赵立诺)

    本文以媒介比较学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参与式文化与虚拟现实技术之间的有机转化关系的探讨,试图阐明参与性作为这一艺术的技术性实在、文化性前提和诗学本质,如何在作品中发挥作用。故本文以《OP.VR》《历历在目》《呼吸》等作品为例,借鉴贝林特、许煜、保罗•维希留的相关理论,探讨虚拟现实艺术与卷轴画、塞尚绘画、全景画等经典视觉技法在参与性上的异同。本文提出,当代虚拟现实艺术的有机诗学应具有三个特征:“邀请性”“融合知觉”与“精神图像的双向生产”。

    2023-09-13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