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从“谦卑”中获得自尊——论乔治•斯坦纳的文艺批评思想(张芬)

    乔治•斯坦纳的文艺批评思想首先强调“谦卑”而又充满主体尊严感的“阅读”态度;作为大屠杀“幸存者”,斯坦纳的文艺思想逐渐延伸到了二战背景下对欧洲文艺(文明)成果的深刻反思;面对新时代,斯坦纳展现了一种从文学到语言、哲学、文化的整体关照,并努力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给予新的回应;相比于学院研究谱系,斯坦纳带给艺术创作者的影响可能胜过前者并给予深刻的反思。

    2019-04-02详情
  • 别林斯基文学批评的当代启示(程正民)

    别林斯基是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学批评的奠基人,对俄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甚至对世界文学理论批评,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都十分丰富,他关于文学批评性质和使命的看法,关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的、美学的文学批评原则的看法,关于倡导有信仰的、真诚的、真率的、有敏锐诗意感觉的文学批评的看法,关于把文学批评当做艺术来看待的看法等等,对于我们建设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批评,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9-04-02详情
  • 2018:中国音乐学的跨越、深入与独立视野(杨曦帆)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的发展中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从1978年开始招收首届音乐学研究生至今,现代音乐学已走过了40年的历程,今天的音乐学正朝着跨学科、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方向和深入现实生活的应用方向继续发展,学科建设的愈发成熟预示着独立学术视野正在形成。“一带一路”“中国音乐理论话语”“音乐与文化认同”“中国音乐‘走出去’”等研究话题都使得音乐学逐步成长为能够在更为宽广学术平台上发挥影响的学科;2018年的音乐学研究,丰富了大众的音乐生活,推动了音乐事业的持续发展;作者站在历史的节点围绕音乐交出了一份关联社会、文化、传统、大众、舞台、生活等因素的真实答卷。历史的节点也是面向未来的起点,音乐学过去40年所获得的成绩,都将成为明天的航标。

    2019-03-06详情
  • 2018:设计研究的变革与阵痛(李超德 朱琳 孟少妮)

    文章分析了2018年度设计学界发生的重大事件,选取了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以面临社会大变革和遭遇设计理论研究困境为前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以梳理与总结。文章将个人的学术视角置身于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大背景之中,思考为什么设计界的前沿理论研究总体滞后于设计实践,强调设计理论界的知识更新迫在眉睫,需要努力突破旧的研究路径、面向设计未来,并对如何拓宽研究视野、建构新的研究范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2019-03-06详情
  • 2018:中国美术的回顾与前行(梁江)

    2018年,百川激荡,繁茂兴盛的中国美术引人注目。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美术凸显出三大特征:创作上的自主、精神上的自由和文化上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引发全社会关注“美育”,“深入生活”、主题性美术彰显创作主流趋向,艺术经典引发观展热潮,民营力量方兴未艾,机构换届接力承担新时代更重担子。

    2019-03-05详情
  • 2018:中国话剧的守正创新和稳中求进(宋宝珍 王津京)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也是党的十九大的开局之年,中国话剧在坚守传统、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持续稳步发展。戏剧节活动不断增多,并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各地方院团的新创剧作增多,巡演范围不断扩大。原创话剧以改革开放、国计民生题材为主,出现了多部反映时代变迁下人们生活改善和精神提升的优秀作品。此外,以文学助力戏剧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些改编自小说的话剧显现出可喜的成绩;重新解读与重新排演的经典、优秀剧作,也丰富了各地院团的演出内涵,大剧场、小剧场均有佳作呈现;本年度中外戏剧交流更加频繁,合作剧目的舞台呈现给人以新奇之感。整体来说,话剧艺术在各类剧场呈现出风格多样、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2019-03-04详情
  • 2018:中国电影文化地形图(陈旭光 赵立诺)

    2018年中国电影在产业上被业界称为行业“遇冷”的“寒冬期”,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遭遇“瓶颈期”。2018年的中国电影,既显示出在自由市场条件及电影新政的双刃属性下,电影资本、电影工业、观众与市场之间种种关联性问题“合必然性”的发展,更凸显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必然要经历的种种阵痛。但随着“互联网+”时代影视企业发展愈发迅猛,网络影评、评分网站使得“口碑”成为票房标准,创意、内容、质量成为真正的制胜之道,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仍然值得期待。在本年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复杂态势中,现实主义美学潮流的涌动、喜剧美学的多样化、新导演的崛起、青年媒介美学探索等新类型的涌现等现象令人欣喜。

    2019-03-04详情
  • 梁平:三面手与双城记——序《梁平诗歌研究》 (吕进)

    《梁平诗歌研究》选入的评论,从不同视角打量了诗人梁平。这对于欣赏梁平,研究梁平,都是有价值的。

    2019-02-28详情
  • 2018:原创文化节目发展与研究新动向(张爱凤)

    2018年,宏观政策持续引领原创文化节目创新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原创文化节目寻求差异化发展,塑造青春气质,积极培育青少年观众。学界对于原创文化节目的关注维持一定的热度,并呈现出三大新动向:一是老原创文化节目研究降温,《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新原创节目成为研究热点,节目的内容品质与商业价值平衡、社交媒体的短视频传播方面的成果有所创新。二是突破了以往研究的单一性视角,有意识地策划并组织了关于原创文化节目的整体性研究,相比较以往碎片化的成果,更具有系统性和深入性。三是在节目数量繁荣的基础上,业界及学界的研究者都对原创文化节目的传播力予以重视,节目的受众研究、融合传播的量化研究还可以增强。

    2019-02-11详情
  • 2018:寻求看待美学现象的历史框架和理论框架(张法)

    2018年的中国美学呈现为基础理论六个方面为主和新潮演进六种美学为主的现象大貌。要理解这一大貌,可从世界美学的演进大势和美学理论的基本争论点为框架去看。世界美学的演进是:自轴心时代以来,出现了两种美学:西方的区分型美学和中国(以及非西方)的关联型美学。西方美学的演进,从形上区分型美学到学科区分型美学,而今正转向具有西方特色的关联型美学。中国美学自轴心时代以来形成关联型美学,到现代中国转为学科的区分型美学,但带有很强的中国特色,而今随生态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的兴起,似乎在转向关联型美学,但又带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世界美学的争论点主要有三:美、美感、艺术,基本问题是:美是与真、善等区分开来之后才能正确认识,还是与真、善等关联起来才能认识。

    2019-02-10详情
  • 2018:改革开放与戏曲的再出发(傅谨)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国家京剧院创作演出的《生死契约》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礼赞,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和情感冲击力。京昆大戏《铁冠图》是年度戏曲舞台上的巅峰之作,王珮瑜的“余脉相传”第四季和上海昆剧团的巡演,得到了市场充分肯定。现实题材戏曲作品是创作的重心,但题材与表现手法的雷同和众多“扶贫神剧”的出现,说明现代戏的健康发展仍有隐忧。集中展示348个剧种面貌的“百戏(昆山)盛典”,是本年度最值得关注的戏曲演出活动,它体现的也是伟大的文化觉醒。

    2019-02-02详情
  • 《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张世英书法集》序(张世英)

    中西名哲名言,浩如烟海,我主要是根据我个人的思想倾向和爱好来编选的,客观性不够和挂一漏万之弊,显而易见,尚希读者鉴谅。

    2019-02-02详情
  • 时代的先声 ——回眸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文学(李朝全)

    本文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学取得的成就给予客观评价,分析了40年文学的品格特点、发展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及思潮,总结了文学发展经验和基本规律。

    2018-12-29详情
  • 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追寻——改革开放40年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王廷信)

    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紧紧围绕人的主题,尤其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和追寻展开。这个核心命题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渐次展开的,也源自文艺理论家对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文艺现象的回应。伴随着人的主题的渐次展开,文艺理论的讨论也逐步回归艺术本体,围绕新的创作现象的出现,理论界借助西方文艺理论话语对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流派的探讨尤为集中。同时,一批致力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学者从本土理论出发对人的主题作出回应。而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立场的国家意识形态对文艺的发声也成为建构改革开放40年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文艺创作出现了从俗从众的倾向,人的主题作为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有被淡化乃至被搁置的趋势。对于人的主题

    2018-12-29详情
  • 走进新时代的中国电影(饶曙光 贾学妮)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电影出现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市场不规范行为频现,建立规范的市场机制尤其是制度性建设势在必行。从市场需求、观众渴望层面看,唯有更多更好的优质电影才能不断满足并且激发观众的需求,赢得口碑和信任;而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电影产业从创意、制片、制作到发行放映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互联网在促进电影繁荣的同时,也对传统影院形成了冲击;网络影评改变了传统电影批评的格局。规范电影市场、提升电影质量、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发展的题中之义。

    2018-12-27详情
  • 新时代中国舞蹈创作的现状与前瞻(金浩)

    一个时期审美崇尚的变化主要在于时代发展的需求,符合当时审美艺术发展的特点,所谓“变者时也,势也。”本文着力辨析在现象背后的舞蹈言语方式的嬗变以及这种变化的形态含义,梳理并呈现这些舞蹈现象背后的多元文化历史合力。通过对新时代以来舞蹈作品形态进行系统研究,抓住已经出现、正在讨论或发掘有价值的话题,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到新时代中国舞蹈创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擘划之中。

    2018-12-07详情
  • 艺术学的时代话语建构(夏燕靖)

    新时代艺术学前行方向的问题,必然涉及艺术学的时代话语建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明确而深刻的阐释,即是要求将理论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这自然离不开文化自信,这也是我们建构艺术学时代话语的指路方向。不论是对于艺术学理论本体问题的深入思考,还是对当下艺术学领域诸多问题的热切关注,抑或是古典艺术理论研究,近年来的艺术学领域研究都呈现出了新突破。这表明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精神引领下,我国艺术学领域研究有条件,也有责任摆脱过往一味追随西方文论的研究路径,正积极建构新时代艺术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包括艺术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以解释新形势下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潮、艺术现象乃至艺术创作的种种问题,自主引导我国艺术学的前进方向。

    2018-12-07详情
  • 斑斓多姿的文化潮汐 ——改革开放40年文艺素描(云德)

    新时期文艺走过了40年的辉煌历程,凌厉中彰显朝气,宏阔中蕴藏活力,饱含着变革时代的精神底色,承载着鲜活的历史记忆,在现当代文艺史上独步一时,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是文艺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新时期文艺有五个突出特点,即现实主义精神是新时期文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人的苏醒与“人学”旗帜的高扬;在不断否定之否定中曲折前行;创作与批评两翼齐飞相得益彰;与世界文艺涨落的潮汐相伴涌动。

    2018-12-06详情
  • 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商业想象力——从《亲爱的》到《我不是药神》(桂琳)

    现实题材商业电影是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本文以《亲爱的》和《我不是药神》两部现实题材商业电影为核心,探讨此类电影因情感投入而带来的观影愉悦和意识形态效果。为了吸引观众的情感投入,现实题材既可以借助传统成熟类型,也可以只凭借扎实的剧情和人物设置来实现,但后者显然是核心。无论是否借助成熟类型,剧情与人物的设置都是重中之重。从意识形态操作手段来看,融合仪式和秩序仪式都可能成为现实题材商业电影的策略,但这两种仪式的完成都需要借助情感的力量,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操作策略。

    2018-11-16详情
  • 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可能走向和必然趋势(薛晋文)

    面对国内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新热潮,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可能走向和必然趋势已成为学界热门话题。本文在梳理总结马克思现实主义思想流变的基础上,主要从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内容、方法和思想三方面的走向和趋势进行了深入论述,对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和路径,以期对中国现实主义影视创作有所裨益。

    2018-11-13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