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
  • 毛时安 |《航标灯》书评:穿云破雾的力量和方向

    上世纪90年代中,我为他的《天·人·书》写过序。20年后为他的新书《航标灯》再度写序,这是缘分。在一个如此急剧变化的大时代,在波涛起伏的茫茫人海中,几十年的友谊和交往,非缘分莫属

    2016-11-10详情
  • 2016·北京文艺论坛发言摘登

    这些年研究网络文学,觉得它的海外传播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新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近年来出现越来越猛的势头,这个传播并不仅仅限于类型文学不那么充分发达的东南亚地区……

    2016-11-10详情
  • 2016·北京文艺论坛聚焦文艺创作与时代表达

    10月29日至30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和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文艺创作与时代表达:2016 ·北京文艺论坛”在京召开。来自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摄影、

    2016-11-10详情
  • 周志雄:网络文学与当代现实生活

    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通过阅读中的互动,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

    2016-11-10详情
  • 国产文艺片如何拥抱市场

    2016年,中国艺术电影一直在引发关注和思考,从《百鸟朝凤》制片人的“跪求排片”,到《路边野餐》的口碑营销,再到近期《长江图》的未映先热,话题和讨论从没间断。

    2016-11-10详情
  • 卓今:目前作家面临的五大困境

    时代对作家的附加要求越来越多,读者文化水平整体性提高,见多识广,胃口大,眼光刁。当劳模,多出东西,猛刷存在感的搞法,读者和文学市场都不买账。要超越自我,超越同时代优秀作品,作家更多的是需要自我升级。因此,作家比早些年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

    2016-11-09详情
  • 桫椤:鲁迅文学院首届高研班部分学员小说近作观察

    鲁迅文学院是我国文学教育的重要力量。首届高研班(简称“鲁一”,2002年结业)的学员们凭借创作实力已经成为主流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从部分学员2014年以来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出,

    2016-11-09详情
  • 第十一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盛典【组图】

    11月4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怀柔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盛典在北京开幕。各界的领导嘉宾、摄影大师齐聚盛典现场,

    2016-11-09详情
  • 田沁鑫:用戏剧说出心灵的秘密

    作为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戏剧板块的重头戏,导演田沁鑫的两部大戏《聆听弘一》《北京法源寺》日前已与申城观众见面。

    2016-11-09详情
  • 《驴得水》:好话剧不等于好电影

    电影和戏剧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给观众讲故事,所以都追求好的剧本。但对于戏剧而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舞台;而对于电影来说,至关重要的是镜头。戏剧是用演员和舞台撑起来的,而电影是

    2016-11-09详情
  • 文华奖取消编剧和导演单项奖

    固然演员是最直接和观众交流的,但他们只是传达编剧和导演意图的载体,这样只为演员评奖,而漠视编剧和导演的前期创作……不重视编剧的最终结果只能造成剧本的文学性退后,这是一种

    2016-11-09详情
  • 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

    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特别奖(3件)、一等奖(40件)、二等奖(85件)、三等奖(128件)

    2016-11-09详情
  • 刘巽达:诺奖评委是一群与时俱进的“调皮老头”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老头们这回又调皮了,居然匪夷所思地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颁奖词称:他在伟大

    2016-11-08详情
  • 徐兆寿:真实的余华

      文坛安有很多余华的传说,比如余华在某所大学演讲时如何如何傲慢,比如报刊上报道余华总是说自己的作品有多好多好,还比如传说余华在自

    2016-11-08详情
  • 鲍勃·迪伦获诺奖是个信号:文学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迪伦获奖了,莎士比亚又被牵连进来。据说有大文化人称鲍勃·迪伦是类似莎士比亚的天才,我还没有细细考证,不过应该很有可能,正如也有很多人说说唱乐创作者Eminem有着莎士比亚的语言天

    2016-11-08详情
  • 鲁迅精神和我们的文学传统

    希望自己文字速朽的鲁迅,一直清醒于自己写作的有限性。他在克服这种有限性的跋涉里,因了穿透的智性,而逼近精神的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古老的文明,因了鲁迅那一代人的努力而拥有了现

    2016-11-08详情
  • 《驴得水》影评:在笑声和泪水里反思人性

    近日上映的《驴得水》 ,是这个初冬季节里搅动影市的一团有力量的活水。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戏剧性饱满、能触动观众深思自省的国产电影了。这部由青年编导周申、刘露根据他们自己创作的

    2016-11-08详情
  • 《驴得水》影评:展览人性黑暗,就是艺术深刻吗?

    从同名话剧搬上大银幕的《驴得水》,正在热映之中,也颇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极力夸奖这部影片,册封其为“年度最佳国产影片”。其理由不少,比如认为该片很深刻、犀利,片中的人物

    2016-11-08详情
  • 研究称2015年我国文艺片票房增幅达68%

    新传智库和中国传媒大学日前联合发布了《文艺片创作与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至今,我国文艺片年产量总体基本稳定在10部左右,数量较少。2013年后,我国电影市场发展火热

    2016-11-08详情
  • 刘巽达:万万没想到,电影《驴得水》顺利过审

    无论是政治隐喻或是性的表现,只要是表达“共通的人性”,是“人物塑造的必须”,作为创作者本身,他们首先需要理直气壮,而不要自我敏感和自我阉割。

    2016-11-07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