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30日,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中国文联出版社、《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编辑部共同承办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当代美学问题高层论坛”暨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著书系编审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要建构中国当代文艺学,必须克服这种“呼吁”情结。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还是应该不时倡导的,经常给研究者提个醒,敲个警钟还是必要的,但必须端正动机,选择恰当的时机;必须有阶段性的观念。
“近五年来的文学理论批评,在对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研究上,在介入文学现场,对各种文艺理论问题的研究,对当下作家作品的评论和盘点上,对好作品的及时发现,对创作新现象的及时评析,对文学新人的发现上,以及对网络文学的大量新现象的辨析和研究上,都有突出的表现。理论批评界自身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青年才俊。这一切都是十分可喜的。”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为“戏曲评论高级研修班”学员授课,认为人类是在个体的混沌状态中产生的,之后个体逐渐从类群体中觉醒,强调个性和自由,未来的价值观是以尊重个体的自由为基础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系统规划和全面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庞井君强调:我们要充分发挥审美的力量,激发中华美学对人类未来、未知、未能之存在本体的感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和穿透力,注目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最先进的方面,探寻人类精神最深处的秘密;要立足于全球化发展格局和全新的文化场境,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重构做出中华民族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山中人语声》新书亮相的同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等学者专家在北京彼岸书店汇聚一堂,以唐兴顺的创作为案例,就“当代散文创作和地缘文化”这一议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生态批评本身就具有跨学科性质,因此它融汇了多种理论与视角,不仅和文学、美学联系起来,出现了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还吸纳了政治学、伦理学等,出现了生态政治、生态伦理。近年来,值得一提的是后殖民生态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心理学、生态语言学、生态现象学的理论探索。
近年来莫言、刘慈欣、曹文轩在国际文坛获奖,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学界从多种角度解读中国当代文学水准与经验的论说是有价值的。评论家张燕玲指出,近5年来,青年批评人才辈出,以其高品质的专业精神支撑时代的批评格局。特别是海外汉学家空前活跃,他们不断以新的研究汇入中国文学的批评队伍,极大地丰富了当下的文学批评。
网络直播火爆一时、备受追捧。但也应看到,网络视听文艺仍存在一些乱象,主要表现在部分节目为追求高点击率,将低俗元素作为制胜法宝,一些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直播污染了网络空间。
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照。看上去美轮美奂的场景遭遇争议,有电影学者认为,影片的景观空间更多时候还只是“噱头”,未能将观众的视角体验容纳其中。
再看2016版《中国艺术史纲》纲目。显然,新版纲目比初版纲目更突出典型,归纳类型,有效地避免了琐碎,可以见出作者对各时代各门类艺术主要特征与重要成就的归纳、对各时代各门类艺术共同文化背景的归纳。
刘毅青的《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是第一本系统地从解释学理论角度研究徐复观美学的专著,该书拓展了新儒家的美学研究,同时也是比较美学与文论的研究重要成果。
文学理论建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个就是我们当下的时代语境;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的文学理论疏离文学的现实状况;第三个原因是研究泛化倾向。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经典理论研究阶段、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反思阶段。
正是在与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在“人类文明”这个更大的平台上,“中国”独特的价值内涵才能更充分也更直接地被意识到。实际上,晚近以来,正有不少作家致力于此。这是中国当下文学发展中值得注意的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