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标识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努力。首先,从本根处实现对中华文明标识的深刻体认,防止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其次,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彰显中华文明标识的世界性意义。比较是彼此带着各自问题而向对方发出的邀请,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再次,在艺术创造中实现中华文明标识的审美生成,最重要的是以艺术的方式,秉持对形式的最大尊重。最后,在阐释中实现体现中华文明标识的艺术作品、艺术形象普遍性蕴含的提升。文艺批评家需要在贴近文本、细读文本、阐释文本的基础上,考镜源流、追寻文脉、提升蕴含,实现艺术在跨文明传播中的本源性、敞开性和对话性。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环节。
当前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感性符号表达需求和基本规范,而艺术创作也可以为这种体系构建提供富于感性魅力的典型表征。这种体系构建由五层面模型构成:价值理念、社会制度、可再生经典、全球传媒机制、感性符号表征。与这种构建相关的当前艺术表征实践路径有经典传创、近作改创和新作原创,案例分析模型应兼顾全球公赏力、中华表征、美美异和及传世潜质等四要素。当前推进这项工作旨在理解和激励那些朝着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构建及其艺术表征实践的长远目标而踏实前行的建设者们。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全国各行各业共同努力、携手共进才能完成。本文从文明、文化整体系统中艺术这一特定领域着眼,探讨中华文明标识的艺术构成与艺术呈现问题。本文认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广大文艺工作者肩负使命,责任重大。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与艺术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有直接而深刻的内在关联: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包含着大量属于艺术范畴的内容;其他领域的各种各类的文明标识,则需要以丰富多样、鲜活生动、以情感人的艺术的形式予以呈现和传播。
新时代以来,在党的政策方针指引下,文艺领域涌现了一系列以崇高精神为表现主旨的电视剧。其中既有着眼于革命历史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又有描绘平凡大众或时代功勋的现实镜像。这些电视剧的主题内容与形式表达高度契合,不仅挖掘视听语言的崇高表意功能,也以悲剧性书写的方式激发观众内心的崇高感受。当下电视剧市场存在过度追求热度与噱头的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崇高创作进行再度讨论,崇高美学的表达完成了对观众主体的询唤,更抚平了现代性异化的裂隙,唤醒人民的崇高心灵。
“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其古今中西的意义既有不同,又不无相近,存在“视界融合”。在这种“视界融合”中,中国音乐作品中的“崇高”,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更多呈现为理性的道德力量与异己力量的抗衡,一种从“痛感”而来的“快感”,即超越苦难的浪漫情怀、超越小我的价值认同、超越死亡的悲剧精神,并最终在革命文艺语境中成为一个与革命浪漫主义、英雄主义和牺牲奉献精神密切相关的美学范畴。于是,“崇高之美”就呈现为一种超然的气度,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崇高的气节。
“崇高”作为中西美学与艺术哲学的重要概念范畴,在新的时代发展语境中呈现出何种演进因素,如何通过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的语言呈现为具体图像和直观意象,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时代课题。在本文看来,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的“崇高”意象具有多重维度、多重样式的特征,它既包含主体人格内在品质的道德性崇高与社会性崇高和感怀人与自然造化关系的自然性崇高,也涵盖了与社会文化领域和历史语境相结合,显现为寄托历史文脉与家国情怀的时间性崇高和展现宏阔社会景观与时代发展的空间性崇高。本文通过对这四个类型的崇高意象与不同概念范畴的多重讨论及相关美术作品的阐读,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以来美术创作中楷模人物肖像、家国发展进程、自然风物景象和社会工业景观所蕴含的视觉艺术规律与思想意涵。
“崇高”作为一个文艺美学概念,由古希腊的朗吉弩斯最早提出,并在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中一直存在。新时代中国动画创作中已开始出现崇高美创造,代表作有《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和《长安三万里》。其崇高美创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伟大的思想:对个人、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与表现;二是光辉的灵魂:勇敢坚毅、具足德行、充满激情的人物形象塑造;三是雄奇的表达:类史诗结构与奇观影像的运用。“崇高美创造”是过去的“中国动画学派”衰落后在新时代里重建的“新动画中国学派”的核心美学追求,并标志着中国民族动画正在走向成熟。
崇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美学范畴。它源于古代,定型于近代,推动了艺术上的浪漫主义运动,并在当代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崇高范畴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在当代重新审视美学与艺术的关系,推动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
2024年,中国美学积极响应国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求,致力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中建构中国特色美学体系,深化美学原理研究以夯实体系建设之基,汲取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精髓,纵深开掘中国美学独特性、标识性思想理论及其范畴体系的逻辑肌理,探源开阔中国美学史与地域文化研究范式,同时与外国美学互通互鉴,主动回应AI技术等带来的学术挑战,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创新活力,彰显了美学学科的生机与深度,为新情态下人类文明与教育发展提供了中国美学智慧。
2024年,中国设计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引领,在大国重器等关键设计领域中取得重要成果,促使开放性、生态化的服务产业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并着力构建生活情境的设计实践向着深层次发展,实现了国计与民生的多维建构、科学与艺术的深度融合、生活实践与文化追求的进一步提升,呈现出中国设计发展新的面貌和活力。
2024年,艺术学理论的发展总体上呈现五方面的态势。在艺术理论方面,对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的探讨不断加强,学科基础进一步夯实;在艺术批评方面,自主性艺术批评实践不断深化,话语体系进一步构建;在艺术史方面,对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和反思成效显著,新的篇章进一步绘就;在艺术跨学科研究方面,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地理学等加深对艺术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之间关联的认识,新的视野进一步开拓;在艺术与科技方面,对人工智能艺术、数字艺术、电子游戏等现象进行创新性探究,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特质进一步凸显。总体而言,2024年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主旋律是多维度推进自主理论建构,呈现出在夯实理论基础上强化学科交叉、在面对文艺现实中建构自主体系的良好态势。
2024年,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将“网络文艺”分单项列入“优秀作品奖”,在网络文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度中国网络文艺不但在IP改编及跨平台的剧综联动、影剧联动中成绩斐然,而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旅、教育、健康等跨界融合,在破界中寻找新赛道。在科技的加持下,沉浸式的创新作品呈井喷状态,丰富了网络文艺的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和用户体验。网络文艺的产业化是其发展的基础,2024年我国网络文艺产业方式不断优化,海外市场不断拓展,促进了网络文艺精品化发展趋势。
2024年,艺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成为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艺术产业涵盖艺术创作、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流通和艺术消费等诸多环节,包括文学、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影视艺术、传媒艺术、数字艺术等多个门类。2024年度的艺术产业经历了结构性调整和周期性波动,在内容创意、渠道推广、市场营销、组织管理、海外传播和政策治理等六个维度都表现出显著的创新价值,展现出艺术产业领域周期波动与结构调整并存的全景生态。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完善,AI技术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AI作曲技术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实现自动作曲,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使普通人也能参与专业创作。目前已有众多AI作曲平台及工具,如Magenta、Suno、天工SkyMusic等,本文首先分析了AI技术在音乐生成、风格迁移、音乐补全等方面的应用。其次,以上海音乐学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AI作曲的应用为例,展现其在非遗传承、声音疗愈等领域的强劲潜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AI技术也对音乐艺术产生冲击,但音乐工作者应积极融合新技术,推动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并在全社会广泛应用,其中也包括艺术创作。形形色色的人工智能画家挑战着人类艺术家,并引发了众多争论。本文从技术史、艺术史、人文主义三方面综合探讨人工智能绘画的现状与前景。从技术逻辑来看,人工智能画家要创作出能与人类大师相媲美的艺术作品并非难事;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通过既有数据学习来进行创作的人工智能画家要创造全新的艺术范式则很难;而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看,如果人类社会仍建基于人文主义,人工智能画家就不可能取代人类画家;最后,远瞻未来,也许随着人与机器的深度融合,我们可能成为碳基和硅基融合的“新人”,艺术也会成为相应的“新艺术”。
生成式AI是作者吗?对该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作者是什么?通过梳理西方作者概念史从“歌者”到“生产者”背后的技术史景深可以看到,“作者”的数次重要“变容”中均潜藏着声音、字母表、书写、印刷、影像等一系列技术史转型对文艺理论话语进行“重置”的种种痕迹。这些痕迹隐微而具体地存在于“驱逐诗人”、从抄写者到现代作者、《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等事关“作者”的理论话语中。基于对作者概念之技术史条件的初步探索,本文认为,生成式AI不是作者,而是“作者”这个概念在数智时代再度重置的技术史动因。生成式AI的真正挑战在于它正重置着“作者”这个概念。具体表现为,其正在将“无死性”和“动物性”铭刻进今天的“作者”概念之中,从而实现着作者概念的去“人”化进程。生成式AI时代的作者理论在历史上首次面临着如何处理“人像”作者与无死的动“物”这类“非人像”作者之间复杂关系的难题。对此难题的回答将决定“作者不死”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仍然能够在生成式AI的时代成立。
建构中国自主的话剧评论话语体系要把握好传统、世界、现实三个维度。传统维度是指回到历史,积极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世界维度是指以鲁迅“拿来主义”的眼光向世界戏剧、世界文艺理论学习;同时还要积极“走出去”,在国际戏剧平台上主动发声与踊跃亮相。现实维度是指打造新概念,创造新范畴;创建科学的话剧作品评价体系;拓宽传播路径,增强传播效果。
考察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建构,首先应从历史和文化的维度入手。文化的自主性决定了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的自主性,而文化自主性的形成,又未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语境。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期间经历了北洋军阀统治的覆灭、国民革命的高涨和转折、抗日战争的爆发等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运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针对文艺的立场、态度和方法。而在抗战背景下,强调民族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文化根基和中国革命实际的文艺观也在此过程中日益凸显。这种文艺观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建构产生了强大影响。认识这段历史,对我们思考新时代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建构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构建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评论话语体系,必然就成为艺术界应该回答、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本文着重从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评论话语体系的理论之思、历史之脉和创新之维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本文认为,创新自主的美术评论话语体系是建构中国式当代美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的艺术理论与评论的传统文脉是美术理论创新与话语体系创新不可或缺的资源与参照。在明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赓续中国传统、立足中国实践、凝聚中国经验、面对中国现实、面向世界与未来,创构体现话语主体的价值诉求、精神观念、思维方式、艺术史观、表达范式的自成一体的中国当代美术评论话语体系,是文化自强精神的体现,也是文明互鉴视域中,中国美术理论评论家们应肩负的学术担当与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