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剧作家文艺创造的心理机制中,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习惯中,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理论,才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精神。
新时代的军旅诗歌究竟有什么特点、应该书写什么、怎样书写新的时代精神、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拓创新等问题,谢冕、峭岩关于军旅诗的一次通信对此做了深入探讨,现予以刊发,以期推动军旅诗乃至军事文学的创作、发展与繁荣。
互联网时代的美育应该是一场全感官发动、全身心投入的沉浸式体验,这需要整合网上网下美育资源,在中华美育精神指引下,结合当代中国人审美和人格完善内在需求,遵循美育规律,构建扎根时代生活的美育大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审美经过了又一个引进、借鉴、吸纳的探索时期,正处在构建能够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审美范式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坚持守正,不断创新,使中华审美实现新时代的新发展,作出新时代的新作为。
《刀兵过》的叙事语言既晓畅好读又凝练优雅,既有白话的清新又有文言的蕴藉,堪称“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达到一种如出其口,而又出口成章、出口成艺的境界。
我们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中国文化作为猎奇性的外衣被披在西方文化、西方模式和西方流程的内核之上。当我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的时候,这个“包子”才能更加美味解馋。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特别展《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是为中国书法史做了一次里程碑的展示。人类的一切艺术成就都是属于世界的,有助于中国传统的推广和学术研究的,都应该对之报以敬意!
2019年全国春运第一天,“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福至运来——江苏省千名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活动在铁路南京南站二楼候车大厅举行。此项活动对“如何在新形势下不断做好文化惠民,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一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文艺创作要植根于人民之中,就应该塑造那些保家卫国,不畏强敌的英雄,表现这个国家的农民和工人,表现下层那些克己奉公、人品高尚的普通人。只有如此,社会风气才会淳化,人的素质才能提高。
他们仅站在各自的立场,仅从个人有限的创作经验和体会来进行论说与评判,而没有换位到对方的立场,更没有联系时代背景,以更加开阔、宏观的视野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改革开放40年的文化成就和经验启示我们,文化发展一定要立足自身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焕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激情,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不断做强文化产业,在自身文化实力的增强与各种异质文化对话交流中,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才能在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中实现文化的繁荣兴盛。
近年来,辽宁芭蕾舞团的《八女投江》、上海芭蕾舞团的《闪闪的红星》、广州芭蕾舞团的《浩然铁军》相继“亮相”,共同描绘出芭蕾“中国学派”的新想象——这就是“‘红星’照耀中国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