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流量时代”有必要着力推进算法伦理研究,从数据安全的高度重视文艺生产与消费中的流量问题,通过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大力保护文创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文学、影视、戏剧戏曲、音乐舞蹈等领域文艺评论的建设性批评功能,建立和强化真正有公信力和生命力的文艺评价制度体系。
今天的莫高窟,在科技的加持下仿佛经历了“逆生长”,与此同时,在《青春敦煌》中所传递的正是新一代敦煌守护者举重若轻的当代中国精神诉说。
这些书是每个作者心灵的呼喊、人生的喟叹、思想的结晶,它们可以给我们温暖、感动、启迪、激励。有了书籍的相伴,我们一路并不孤单。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以下简称《还有书籍》)共6集,在“书就希望它被看”主题之下,让18位与书籍有关的人物“被看”。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书籍的创作、出版、传播、再生产,也诠释着与书相遇的生命姿态与思考。而观众在感动和惊叹之余,也想从中得到某些启示或激励。这就意味着,《还有
在文化数字化所形构的原初视野中,文化数据因关联而焕发出整体性的文化力量,从根本上提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赋能。
一大批科技题材影视作品聚焦科技发展前沿,艺术化再现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壮阔图景,通过科技史折射国家发展前进步伐,高扬爱国主义情怀,彰显自强不息、创新求变的民族精神,唱响了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昂扬旋律。
人类历史的脚步执著地从远古走到今天,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真切生动展现了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海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通过作家与朋友两天的对谈、走访、体验、观察,体现作家对时代及生活的认知与解读,给予观众真实具象的文学思考与丰厚细腻的人生体悟。
在注意力日益碎片化的当下,大众花费在严肃文学作品上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如何激发大众对文学的热情,成为文艺工作者的一大使命。近两年如《文学的日常》《但是,还有书籍》《一本好书》等一系列节目,借助影像的力量,带领观众走进文学的世界,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也让节目中提及的不少作品成为热销书。近期,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和优酷同步播出的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以“用文学照亮日常,以思想反刍生活”为宗旨
李德顺,1945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铁路工人家庭。自幼好学,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
我们借助对宋词的品读,与古人的感情产生微妙的共鸣,感受了宋代文人那半是“风云”、半是“风月”的心灵律动,体会到蕴含其中的丰富、深厚而又能沟通古今的人生意蕴。
依托艺术的感召作用,农村影视创作对乡村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很好地发挥了影视艺术在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和教育鼓舞人民群众方面的独特优势。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