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克里斯多夫·阿特金斯: 策展人要有艺术史修养

2015-09-29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妍峰 吴苏 收藏

  近日, 《中美策展人访谈录》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共收录中、美两国27位不同艺术门类的策展人访谈。其中,克里斯多夫·阿特金斯是美国费城博物馆“1900年以前欧洲绘画与雕塑”部分的副策展人,他是美国罗格斯大学博士,曾在纽约市立大学教授艺术史。在访谈中,他分享了自己的策展经历以及对策展人理论的探索。

  采访者:对于策展人来说,在学术上,您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克里斯多夫·阿特金斯:关键是要有很高的艺术史修养。在美国有两个相关却不同的专业:一个是博物馆研究专业,另一个是艺术史专业。当然从事艺术史专业研究会更加实用一些,因为教授博物馆研究专业的老师有一些并没有在博物馆工作过,而且根据调查,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也没有在博物馆就业。

  其实,如何在博物馆工作,或者说如何在博物馆的环境里进行策展,都是在进入博物馆之后,通过具体项目或职业培训才能够学到的,与在大学里学习到的东西并不一样。在大学里,学生接触到的只是艺术本身。

  采访者:您认为具备艺术史的修养,是做策展人最起码的职业修养吗?

  克里斯多夫·阿特金斯:是的,这是基础。当代艺术策展人可能不必拿到艺术史博士学位,但至少也要拥有具备艺术史专业的硕士学位。现在还有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多的美国艺术院校或专业开始设立当代艺术史课程,我觉得非常好。对于其他的策展人来说,我认为要拿到艺术史博士学位才有可能做一个好的策展人。

 

  既重主题又要兼顾现实意义

 

  采访者:我们看到,费城博物馆在策划欧洲古典主义绘画展览时,是按照主题展的形式呈现的。这种呈现的形式和目的是为了重构当时的历史吗?是否也会考虑谋求一些当下的、现实的意义?

  克里斯多夫·阿特金斯:我们在策展上,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展览所要面对的观众群体,因为大多数观众,并不十分了解艺术史,除了那些艺术史中的名家,比如凡·高、毕加索等,观众可能会知道一些。多数情况下,观众对其他艺术家都很陌生,所以博物馆也好、策展人也好,要策划一些主题展便于观众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考虑通过主题展去再现历史,再进一步地谋求一些现实意义。

  过去的展览,我们只是简单地把画挂上去,希望观众能够理解。而现在,我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与观众加强沟通、互动,想各种办法吸引观众,并提供一些作品的辅助资料,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

  采访者:国外一些大的博物馆,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等,近年来都策划了一些欧洲古典主义绘画主题的展览与中国的相关机构进行合作,费城博物馆是否也有意向到中国举办此类主题的展览?

  克里斯多夫·阿特金斯:据我所知,费城博物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计划。最近费城博物馆和韩国国家美术馆进行了一次换展交流,我认为可以作为今后我们对外交流的一个合作模式。具体形式是我们在韩国国家美术馆举办一个美国艺术主题的展览,此后,韩国国家美术馆在我们这里举办一个韩国主题的展览。

  我之前在波士顿美术馆工作过,那里与日本的一家美术馆有固定的合作关系,而费城博物馆还未将这种关系建立起来。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没有跟相关机构进行过交流,所以还不清楚中国观众的关注点在哪里,但我们希望去探索与中国的合作机会,做更多沟通。

 

  策展人是制作人

 

  采访者:如果可以用一个比喻的话,您把策展人比喻成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克里斯多夫·阿特金斯:我认为策展人更像是制作人。策展人根据毕生所学和经验提出一个想法,并与他人合作,将这个想法付诸实施。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想法是一种理念,是有深度、有内涵的,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

  采访者:策展人在中国大概出现有二三十年的时间,现在很多人可能还不太熟知策展人这个角色。那么,策展人在美国出现的早期是不是也面临这样的情况?怎样才能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策展人呢?

  克里斯多夫·阿特金斯:策展人在美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的。我觉得即使是在当下,也并不是所有美国公众都了解策展人究竟是做什么的。但“策展”这个词现在很热门,各行各业都开始“策展” ,有一次我甚至在餐厅中还看到“策展”的菜单。不管怎样,这个词的频繁使用,对大家关注和了解我们的工作肯定是有利的。

  作为策展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分享。许多观众进入博物馆,只是看看墙上挂的画,从来不会考虑我们的工作,那就更需要我们跟他们分享信息和理念。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