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网络剧《上瘾》下架
【观点】网络剧不应像网络小说一样泥沙俱下,应沙中拣金,选择其中的佼佼者来改编
网络剧《上瘾》近日在全网下架,各大视频网站均无法再观看相关内容,原因尚未披露。不少观众猜测,这与题材涉敏和内容涉“污”有关。
《上瘾》改编自网络小说《你丫上瘾了》 ,讲述两个高中生同性恋爱的故事,同性、未成年加上吻戏、床戏等噱头,吸引了不少点击,有报道称,其热度直追《太子妃升职记》 。回顾一下,“太子妃”讲述一个现代都市男性,穿越成古代宫廷女性,一方面对女子垂涎三尺,一方面与男子产生恋情的故事。这部网络剧也曾下架,删减后又“重现江湖” ,有观众发现,剧中主人公与女子调情、与男子暧昧的镜头均已不见。
不难看出,这两部网络剧都拿“性别”做了很大文章,以人物形象或人物关系营造了跨性别奇观,这是其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但说是“同性恋题材” ,又令人难以苟同,因为其并未真正关注同性恋群体的生存、情感状态,剧中诸多跨性别内容,只是为了迎合猎奇心理,带来感官上的新鲜、刺激。
去年播出的网络剧《盗墓笔记》被业界广为关注,不少影视剧创作团队开始涉足网络剧制作,网络小说被改编成网络剧的消息层出不穷。盗墓题材有《盗墓笔记》 ,仙侠题材有《诛仙·青云志》 ,犯罪题材有《他来了,请闭眼》 ,网络剧似乎正在和网络小说类型逐一对应,试图覆盖网络小说已有的各种题材。内容涉及同性恋的耽美题材是网络小说类型之一,有相当可观的受众,但其是否有必要登上网络剧制播平台,却值得商榷。
这要从网络剧和网络小说、网络制播平台与影视剧播出平台的区别说起。海量内容和完善的搜索机制,令网络成为一个受众细分的平台,网络小说类型界限分明,受众各取所需,网络剧也是如此,两者的区别在于“成本” 。网络小说创作几乎不需资本投入,创作者有想象力,坚持“码字” ,就可以支撑故事完成,这决定了网络小说门槛低,泥沙俱下,像《鬼吹灯》 《琅琊榜》之类文笔出色、构思恰切、三观公允的作品少之又少。
据笔者了解,网络剧《盗墓笔记》第一季投入6000万元,播出后饱受诟病,这和原著在情节逻辑方面的诸多欠缺有很大关系。既需成本,就该慎重选择,应沙中拣金,寻找网络小说中的佼佼者来改编。耽美题材受限于表现对象、表达方式等因素,多不足以成为有价值的改编对象,少数成功改编的,则是在人物、情节上做了巨大调整。对于较少涉及网络文化的观众来说,它或许新鲜一时,但除了跨性别奇观,它和普通情感故事并没有多大区别。
从网络小说中汲取改编素材,不仅网络剧,如今的电影、电视剧也是如此,网络制播平台和影视剧播出平台的区别在于“分众” 。电影、电视剧观众数量庞大、年龄分布广泛,决定了播出内容应当具有一定公共性,尽量顾及广大观众共同关心的社会、生活或共同喜爱的故事、情节。网络小说中存在的许多悬疑、科幻、末世等哥特风格、冒险题材,相对而言受众面窄,但无论从改编者还是接受者角度来看,都颇有挑战性和启发意义,视觉上不乏奇观,内容上烧脑,主题上引人深思,是适合网络剧选择的对象。比如有的网络剧在这一方向就有所尝试,讲述未来世界的病毒灾难中,一群丧失记忆、被关在仓库中的实验体如何设法逃离困境,情节紧张,故事耐人寻味,却因资金不足,在拍摄中重重受阻。
多屏时代,各个屏幕投放什么样的内容,其各有什么优势与专长,值得仔细考量。但从长远的角度,从读者、观众接受的角度来看,正如网络小说和传统文学对好作品的标准是一致的,无论是网络剧还是电影、电视剧,好作品的标准也是一致的。以为网络剧可以独辟蹊径,另立一套标准,以猎奇、涉敏、涉“污”为荣,唯点击率是从,面对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网络小说,不加分辨和提炼,其改编和投入也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