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电影中无法忽视的“她”

2016-03-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于 帆 收藏

  女性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未被国内业界重视的话题。然而,女性电影观众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实际上正构成了电影市场和电影创作中两个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的维度。时逢“三八”妇女节之际,本刊特采访了学界、业界专家,对“女性电影”在当下的产业格局和创作方向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2月14日,国内著名女导演史蜀君在上海去世。她曾是女性题材电影和中国青春片的开拓者,是中国女性导演执导女性主题电影的代表人物,她的代表作《女大学生宿舍》、《夏日的期待》、《庭院深深》等深受观众喜爱。她的离去,再度引发文化界对于女性题材电影未来之路的关注和探讨。

  实际上,“女性”正在成为电影行业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力量——在生产领域,她们或为编剧,或做导演,或当制片人,创作、选材或拍摄以女性为表现核心的电影;在消费领域,女性观众则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人群,并从某种角度而言,实际掌握了观影选片的决策权。那么,当下电影市场上声称为赢得女性观众而拍摄的影片,是否真正呈现出中国女性的面貌?

  认识女性电影

  多位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强调,对于女性电影,首先需要厘清两个概念——“女性电影”和“女性题材电影”的内涵并不一样。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对以上两个概念做出了如下解释:“女性电影”通常指那些具有明确的女性意识,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展开故事,并反思两性不平等现实以及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压抑的影片。而女性题材电影,主要以女性为表现对象,并不一定具备明确的女性意识或女性视角。

  “史蜀君是上世纪80年代较早以女性意识、女性视角展开电影叙事的女性导演之一。在80年代,像她这样的女导演有一个群体,如同为上海女导演的黄蜀芹、鲍芝芳、石晓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张暖忻、王好为,峨眉电影制片厂的陆小雅,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董克娜等。”石川说。

  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秦喜清看来,“女性电影”指表现和探索女性生活、维护女性权益和价值的电影,可以从题材(女性故事)、立场(女性主义)和编导性别(身份)三个角度来界定“女性电影”。以这样的三个角度来看,秦喜清认为,“女性题材”本来就应该是“女性电影”的题中之义,是女性电影的一个重要方面。

  回顾史蜀君导演的《女大学生宿舍》这部影片,秦喜清表示,这是一部典型的女性题材。影片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女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生活。“虽然编导人员并没有明确的女性主义立场,但借助于导演本人的女性身份,影片还是刻画了比较具有自我、自强意识的年轻女性形象。”秦喜清还列举了同时代由黄蜀芹拍摄的《人鬼情》,“也是女性题材,并且在探索女性的性别和身份认同上更加深入。”秦喜清说。

  如果说“女性电影”“女性题材电影”,以及“女性主义电影”在学界有其严格的定义,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电影市场化行为的强化,观众直接看到的是电影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体现出的女性主义精神。

  曾经执导过长篇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的导演韩志君,同时也创作和拍摄了《都市女警官》、《浪漫女孩》、《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等女性题材影片。在他看来,“真正意义的女性电影,不仅是女性题材电影,也不仅是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同时,它也不局限于以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我眼中的女性电影,是以细腻的笔触和镜头描绘女性并呈现她们生存状态与精神现实的电影。”

  当下女性电影的“尴尬”

  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一批女导演在女性电影的探索中为观众留下了多部经典佳作,那么在当下的电影市场,女性题材热度依然不减,但却少见佳作。

  在秦喜清看来,与80年代的女性导演相比,当下的女性题材电影在女性主义立场上更加自觉。“一些女性导演还是努力在市场化大潮下追逐自己的梦想,从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李玉的《观音山》到薛晓璐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几部作品不仅在商业上有所突破,同时保持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和探索的主题。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过,秦喜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电影市场化的大潮之下,女性导演以及女性题材的影片仍然存在数量少、影响力弱的情况,从主流商业片来看,目前能够得到女性观众认同的女性形象并不多。”

  秦喜清以近年来拍摄的《万箭穿心》、《不能说的夏天》等影片为例,指出这些电影虽然在表现女性生活、探索女性心理方面做得比较深入,口碑较好,但其市场表现却相对较差,很难与当时流行的青春片相提并论。实际上,“当下电影在表现女性主题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反而会因为市场的需求,迎合比较传统的性别意识和观念。”

  石川对此非常认同。他认为当下的女性观念、女性意识在电影创作中有一种倒退的迹象。首先从电影商业压力看,女导演的创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女导演的人数也比上世纪80年代少。其次,从创作层面看,当下电影中的女性观念、女性意识的表达往往含混不清,更多是以男性中心的视角展开故事,甚至某些影片把女性描写成男性的精神奴隶,对女性形象、女性价值和女性独立自主的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石川看来,一些电影,像《整容日记》、《京城81号》、《夏洛特烦恼》等,虽然票房成绩不错,但其中表达的“女为悦己者容”等观念,甚至把女性写得毫无尊严,这些都是当代电影女性意识薄弱的标志。

  记者发现,近两年,“chick flic”(小妞电影)类型异军突起,正在成为一个有着广阔市场空间的中小成本电影类型。作为源于欧美的类型片概念,小妞电影通常是指以时尚年轻的都市女性为主角、以爱情为主线的时尚浪漫轻喜剧,讲述女人在受到感情挫败后如何独立自强、赢得自信的电影。诸如《非常完美》、《失恋33天》、《一夜惊喜》、《非常幸运》等电影都属于这一类型。小妞电影的盛行,曾一度被评价为中国电影“她”时代的来临,那么这一类型电影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女性电影的深入拓展呢?

  谈及小妞电影的流行时,石川表示:“这一现象实际上折射的是文化消费领域女性主导权的崛起。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内容上女性意识的高涨,相反,有些所谓小妞电影,某种程度在女性意识、女性观念上非常保守,甚至非常落后。”

  秦喜清同样认为,“小妞电影整体水平不高,表面上看,它们似乎在写女性生活,但她们的追求始终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缺乏思想的深度。”

  一方面是女性消费权利的崛起,另一方面在文化表达上还存在着女性主体性的缺失。在石川看来,“这两方面所构成的张力,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尴尬现实。”

  让“她”更好看

  如今在电影行业,有人笑称:得女人者得天下。选择女性欢迎的电影题材会因收获更多的女性观众而赢得市场、商业上的成功。然而,应该如何正视女性电影的价值?在中国巨大的电影市场体量下,女性电影如何作为一种类型使市场多样化?

  韩志君对记者直言,女性电影要坚持“写人,写心,写魂”。在他看来:“深刻而艺术地表现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现实,特别是展示出她们灵魂的褶皱,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女性电影。”

  对此,秦喜清也表示:“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量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丰富的角度、更深入的笔触来挖掘和表现当代中国女性的悲喜哀乐。”

  谈及女性电影的价值时,秦喜清坦言:“女性电影应该为中国女性提供一面观察社会、反省自我的镜子,不仅如此,它更应该帮助全社会建立公平、健康的两性关系,这是女性电影的价值所在。”

  记者了解到,一群电影爱好者曾在2012年自发组织了“中国女性影展”,该影展致力于培育和促进中国女性电影的创作和推广。“中国女性影展”主席姜娟告诉记者,影展希望通过展映国内外优秀女性电影,开展女性电影论坛、培育工作坊等,在中国激发更多女性主义的讨论与影像实践,让更多人能够重视女性的影像“书写”,提升中国社会的女性意识,鼓励女性自尊、自主、自强。

  在姜娟看来,虽然当下由女性主创及女性题材电影在绝对数量上比几十年前有所增加,女性在电影表现上受到的关注也增多了,然而从影片投射出的女性意识层面上来看反而是退步的。从女性影展在这两年征集到的影片以及中国电影市场情况来看,这些电影大多还是从男性中心出发,或者是以男性揣测的女性视角为主,影片视角和立场并非是女性的和女性主义的,甚至一些女性主创的电影有时还体现着歧视女性、物化女性的概念和意向。

  未来的中国女影人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姜娟结合她在策展过程中的发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注意到,来自海外女导演与中国女导演在女性意识层面的差异非常明显,海外导演往往女性意识高度自觉,女性主义著作阅读经历丰富,而中国女性导演中很多女性意识较为模糊,更多诉诸感性体验。显然,这些都是中国女性导演还需要补上的功课。

  姜娟还提醒,促进女性电影产出,提升真正在内涵上观照女性自身、反映性别问题的影片的质量,至少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整个社会的女性意识尚薄弱,女性主义思想普及度低;二是性别不平等现象仍旧普遍,电影行业本身就很明显,譬如女性导演、制片人数量少、获奖少、受关注少。通过影展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与性别平等的思想,其实,任重道远。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