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李丽:锻造文艺创作的工匠精神

2016-09-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 收藏

锤炼“四性”,打造文艺创作的工匠精神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工匠精神”这个看似古老的词汇,又重新回归我们的视野,成为各行各业追求卓越和极致的代名词,彰显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在文艺界,工匠精神也被关注和热议,究其原因,在于大家普遍感觉到,在文艺创作过程中,粗制滥造的多了,精耕细作的少了;急功近利的多了,默默耕耘的少了;抄袭模仿的多了,热衷原创的少了……人们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呼唤文艺百花园中的“大国工匠”。笔者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要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须锤炼好以下“四性”:

  其一,锤炼精益求精的禀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优良。文艺创作如同耕耘,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半分懈怠,唯有满怀敬畏之情,躬耕其中,秉持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有好的“收成”。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精耕细作、厚积薄发的结晶。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就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鸿篇巨著《红楼梦》;小说家海明威在创作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时,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编剧高满堂为了创作《老农民》,花了5年时间,走访6个省,采访了200多人,才成就了这部史诗般的作品。《诗经》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离开了切磋琢磨的细工夫,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粗制滥造,只能徒增文化垃圾。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直言:“生活节奏加快,有些作家写文章,恨不得今天有想法,明天就写出来,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赶得上时代。这种快节奏对精品的生产是有影响的,真正的精品,需要慢慢打磨和酝酿,需要岁月的冲刷和涤荡。”

  其二,锤炼甘于寂寞的耐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文艺创作是一场文化苦旅,没有众星捧月,没有灯红酒绿,有的是苦心孤诣的坚守和甘于寂寞的定力。静不下心来,耐不住寂寞,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断不可能在文艺创作中有所建树。作家柳青常说:“文学是愚人事业,只有愿意为文学卖命的人,才能干好这一行”。他常以“六十年一个单元”来告诫自己和勉励后学,指出搞文学要耐得住寂莫,要吃大苦、耐大劳。正所谓:“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作家严歌苓说她写作是“自讨苦吃,一直到现在一天不吃点苦,给自己没法交代”,趴在桌子前写几个小时,腰疼了就站着写。也许有人会不理解甚至嘲笑作者的这份痴迷、傻气,殊不知,“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虔诚的热爱,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其间的孤独与寂寞便不再沉重,反而是一种云淡风轻,这样,平凡的创作就变成了一场修行。在这样的精神境界下,才会有尘世喧嚣中的默默耕耘,才会有众声喧哗中的孑然坚守,才会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的问世。

  其三,锤炼锲而不舍的韧性。对于一名文艺工作者而言,创作是其中心任务,作品是其立身之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顾问李维康说,“我们要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作品,于每一个文艺工作者而言,就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身条件,做到自身能够达到的最高标准,奉献给人民。”而要做到自身能够达到的最高标准,就需要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把创作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矢志不渝、善始善终。艺术创作要经历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摸索,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创作过程中的各种瓶颈、挫折、磨难,没有直面失败的勇气,没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没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就不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境界。自媒体红人罗振宇非常形象地用“死磕”二字来定义互联网时代的工匠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又何尝不需要“死磕”精神呢?有了“死磕”精神,才会几十年如一日研究钻研、深挖深扎,才会有技艺上的日臻完美、纯熟后的推陈出新。“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只有坚持探索、勇于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创作出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其四,锤炼淡泊名利的心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能简单地把文艺创作视为赖以谋生的手段,更不能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如果单纯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而进行文艺创作,那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沾染铜臭味,经不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揭示了当前文艺界存在的浮躁问题,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沛期,但量的增长并不代表质的提高,真正有情怀、打动人心的作品并不多见,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慨:“在相当多的剧作中,我们看不到艺术家的个人冲动,却可以一眼看出遵命之作、受命之作的明显痕迹,看到赚钱捞钱的强烈欲望和非审美的功利欲望冲动。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指令下,在高额酬金的驱动下,把文艺创作的过程变成了按编剧技巧剪辑素材的技术加工。”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文艺工作者不能随波逐流、做市场的奴隶,而应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把浮躁的心静下来,认真严肃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这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有的使命和担当。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创作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艺品如人品,如果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都能够锤炼“四性”,涵养品格,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责任担当,我们的文艺百花园何愁不繁花似锦、姹紫嫣红?

(文/李丽)

 

  延伸阅读:

  光明日报:锻造文艺创作的工匠精神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