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塑造文艺出精品要有艺术定力

2017-04-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 收藏

  4月15日,86版电视剧《西游记》总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逝世,享年88岁。她的离世让许多网友和影迷们再次回忆起86版电视剧《西游记》给几代人带来的艺术享受和一个时代的记忆。(新华社新媒体专线)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后来新版《西游记》在口碑认同上都无法超越86版?这部文艺精品的“巅峰之作”区别于一般作品的秘诀在哪里?笔者以为,86版《西游记》书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传奇,也为中国文艺贡献了一本精品创作的“教科书”。文艺要想出精品,除了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还必须具备“‘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这或许是这部创世之作背后更大的文艺价值吧。

  艺术定力体现于心无旁骛的创作态度。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拍摄剧组的所有采风都是实地拍摄,为此历经整整四年之久,但不管随团的演员进退去留,拍摄条件如何限制,总指挥杨洁一次次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制作。据说,一些演员多次在吊钢丝中摔下来,昏迷后醒来又继续拍摄。九九八十一难是唐僧师徒历经的困难,同样也是电视剧创作者历经的考验。艺术创作比作品本身往往更加耐人寻味,支撑一部精品的必然是比精品更丰盈的精神底气。“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如蒋大为演唱的西游记主题曲,以工匠精神去研磨敲打,这是走出一条文艺的“西游之路”。

  艺术定力体现于从容淡定的职业精神。现在电影力求新变、力求市场买单,但真正能走入观众心底的总是能激起民族情感、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86版《西游记》用取经路师徒打败妖魔、扬善惩恶的故事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的共同诉求,激发了全社会帮弱助困的友善正能,紧扣故事情节的生动,却不计任何成本的投入,这就是一种从容的敬业精神。用杨洁的话说,“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作为导演,杨洁把艺术创作视为无比崇高的精神修炼,岂能与经济利益混为一谈?这正是真正的艺术家所应具备的艺术定力。而唯有具备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与淡定,才能在名与利的风浪中保持对艺术初心和敬畏,守住一份寂寞与清贫。

  “任它惊涛拍岸,我自巍然不动”,艺术定力说到底只是文艺出精品的必要条件。但远离浮躁,定心凝神,从来是攀登艺术高峰的必经之路,也是合格文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在快节奏的时代大潮中,如能慢下来,以静候花开的定力置顺境而不骄、遇逆境而不馁,那么终将塑造出经得起时代筛选的灵魂之作。

(文/忘言)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陈燕|当代文艺精品的对外翻译:要实施,更要“落地”

       文学评论家作家研讨“京味文学”与文艺精品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